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诗词 >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编外 《那一世》绝不是六世达赖的情诗

    最近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一首题为《那一世》(有的题为《那一天》《那一夜》)的诗,标明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作品,而且说是他的“被奉为经典”的“传世情诗”。还有人为它谱了曲进行演唱。据我所见到的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转录一种于下: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祈)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纹);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我不想否定这首诗,总体上说写得是不错的,在章法上也有一定的构思,层层递进地表白感情。它之所以被许多人相信就是仓央嘉措的作品,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与藏传佛教活动有关的词汇和意象,也比较符合仓央嘉措追求常人的爱情生活而又深受地位与环境困扰的心境。总之这首诗弄得有些像。但我认为它绝对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而是当代人假托六世达赖之名的伪作。

    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形式不对。仓央嘉措的诗作所采用的形式,是藏族群众普遍喜爱的谐体民歌,一般每首是四句,间或有六句或八句的;每一句是六音三顿。在所有已经发现的仓央嘉措的诗作中,六句的只有三首,八句的则只有一首,其余的全都是四句一首。而《那一世》在句式和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仓央嘉措的其他所有诗作,其结构与谐体相去甚远。

    第二,内容不对。仓央嘉措是在14岁上被迎往拉萨当了第六世达赖喇嘛的。这首诗显然不像一个13岁以前的少年的作品。如果是他当了达赖以后写的,可疑之点就更多了。他身为达赖,不可能像普通群众一样地去垒玛尼堆,去扯经幡,去转经,更不会去磕长头。再说,藏传佛教只讲转世、前世、来世,哪里会使用“成仙”“长生”之类的词汇?这显然是道教的观念。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虚构。在文学体裁中,抒情诗可以比喻,可以夸张,可以想象,但从来没有虚构的品格。通观仓央嘉措的诗歌都是直抒胸臆的,写实的,他不必要对自己的情人虚构一些作为达赖喇嘛根本不会有的行为。

    第三,出处不对。仓央嘉措诗歌的汉文译本很多,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于道泉译的62首,刘家驹译的100首,曾缄译的66首,刘希武译的60首;50年代王沂暖译的57首,苏朗甲措、周良沛译的32首;80年代王沂暖译的74首,庄晶译的124首,其中都没有所谓《那一世》这首诗。

    另外,这首诗的版本如此之多,越传越长,成了互相增补的集体创作,更加证实了我的怀疑。

    我在西藏工作生活了八年,接触(不敢说研究)仓央嘉措的诗歌与生平事迹50余载。最近我在互联网上看到有的读者朋友注意到了我的长篇小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中没有提到这首诗,因为我几十年来不知道仓央嘉措有过这么一首诗。

    这样一首被称为传世经典的诗,能够突然从天上掉下来吗?

    我希望最先“发现”了它的人,能够把它的出处讲清楚,把藏文原文拿出来,把考证论文写出来,有力地证实它确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2008、11、15于兰州

    仓央嘉措的诗

    ——————————————————

    以上为本书作者的博客文章,本站观点:怀疑只能是怀疑,而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无知不代表可以否定。高平先生认为除了官方出版和翻译外就没有了民间流传吗?很多人都是因为《那一世》才知道的仓央嘉措!如果真的没有《那一世》,喜欢仓央嘉措的人可能少去大半!